雙城記——閱讀心得

書名:雙城記

作者:查爾斯・狄更斯

大意:
這是狄更斯的作品,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長篇小說
故事發生在巴黎和倫敦之間,主要圍繞著一個法國醫生的家庭和一對革命黨夫婦,他們都住在聖安東尼區。故事揭示了法國貴族的黑暗面,以及十八年前兩個家庭之間,一直隱藏在幕後的秘密。故事中描述了貴族對百姓的虐待和罪行,包括搶劫和殘害,引起了人民的憤怒和不滿。這使革命黨煽動人民發動大革命,將腐敗的王室推翻。

摘錄:

1.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原文: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p.24
2.要有一顆永不變硬的心,一付永不厭倦的脾氣,以及一種永不受損的風格。p.148
3.世界有陰影,但在亮光對比下顯得更強。p.80

我的觀點:

「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的這句名言,讓人摸不著頭緒卻又無端深深吸引我,這是多麼矛盾的一句雋語……。

剛看到這本書時,我以為雙城是美國的紐約及華盛頓,因為對本書的不了解,誤認為這是一本輕小說,也因為那句眾所周知的名言,我決定暑假把這本書讀完。看完書我才發現原來這本書在講法國大革命的時代故事,但明明書寫法國大革命,那麼殘酷的現實生活,怎麼會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呢?更特別的是讀完這本書,我窺見作者狄更斯對於「愛情」的看法。

在小說中,主角丹尼和一名叫做卡頓的人都喜歡露西,丹尼因為「愛」讓烽火綿延的戰亂時代成為對他而言美好的世代,卡頓頂替丹尼接受死刑,他用行動證明了「愛是犧牲」這句話,雖然最終為了愛而走向生命的盡頭,但卡頓把他的愛遺留給心愛的人,讓活著的她擁有美好且幸福的未來。丹尼為了拯救昔日的管家而被捕入獄,他的努力讓一些平民們了解到,其實不是所有貴族都如同惡魔一般,只會壓榨低階級的人,獄中的時光對他來說一定是不堪回首,而卡頓就如同他生命中的天使,不只拯救他一命,也拯救了他和露西的愛情。

卡頓真心熱烈地愛著露西,他認為「愛即是犧牲」,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或許為愛犧牲是一件很浪漫而且感人肺腑的事,甚至不斷地被歌頌讚揚,但我認為人生中有許多美好的事情等著我去體驗,愛情只是生命的一部份,絕對不是生命的全部,我的生命旅程中還有友情、親情、自我實現與社會價值,怎麼可以讓愛情支配生命的全部?若我是卡頓我不會與丹尼調換身分,也不會袖手旁觀,我會如實表述丹尼美好的品格,對這社會有貢獻且能呈顯他溫暖良善的事蹟,為丹尼獲取減刑的機會。

這本書讓我看見社會的黑暗面,也讓我了解到人們情緒及思想的複雜,從救命恩人到寇讎冤家有時只需要一件簡單的事就可以達成,如書中一封血書就足以讓醫生和德法奇夫人反目成仇;但是從視如寇敵到放下恩怨情仇卻需要莫大寬容的心以及容忍謙讓,才能夠捨棄自己心中的仇恨巨石,如同小說中的曼奈特醫生,雖然丹尼是貴族也是他的仇人,但因為女兒對他的愛以及丹尼的善心,醫生原諒了他;而相反的,曾經幫助過醫生的德法奇夫人卻不斷地拿出證據將丹尼往死神的懷裡推,忽略了丹尼做的所有良善美事,讓丹尼一步步接近死亡。

我相信「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征服。」武力或許能夠快速解決問題,但那只是表面而已,人們心中若是充滿怨恨,不論利用多少武力都不可能征服對方;但利用包容及寬恕,將不是征服對方,而是可以換來永續的和平與真正的幸福,就如同曼奈特醫生一樣,他用他的包容及寬恕讓自己的女兒獲得了人間難能可貴的愛情。

或許每個人對於事情的想法差別甚大,但絕不能為了自己的想法或利益而大開殺戒,像是法國大革命的領導者:拿破崙,一開始他是為了人民的福祉,他知道自由是讓生活、世界更好的方法,身為國家領導人他的確有權利為了法國人民的自由站出來,但他卻讓自由成為了時代中的戰俘,人們最終卻因戰火而失去了最基本的幸福。

羅蘭夫人曾經說過:「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之。」自由對現在的我們來說是唾手可得的,但對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的多數人們而言,生活在如地獄般戰火之下的他們,絕望已是生命的常態,原本人們為了自由而戰,最後卻以自由的名義不斷殺戮貴族,在狄更斯的筆下,自由如同人民緊抓的救命稻草,它主導了整本書的故事脈絡,也增添書中的緊張氛圍。

法國大革命對人類來說是一場悲劇、是人們心中永恆的傷痛,但它卻帶來了現在社會的自由思想,也帶給我們對於權利的全新認知,這場無情的戰火曾經讓很多人犧牲生命,但也帶給全世界截然不同於以往的世界觀。「那是最好的時代,那是最壞的時代」,原來狄更斯用他這句話解析了法國大革命時複雜社會的多樣性。

在這本書中我體認到:現實生活中,雖然有背叛、有欺騙、有陰影,但也會有光亮,永遠有人無時無刻不站在我身旁,告訴我:「不用擔心,有我在。」

狄更斯在最壞的時代仍然看見最美好的希望,相信「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我也如此相信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